读《人为什么活着》

why-people-live

这是一本“奇怪”的书。“人为什么活着?”是哲学上的一个终极问题。之前我对作者王小波一点都不了解(还以为是一个现代作家呢),以为这本书会像《瓦尔登湖》这种写哲学上的问题。看了几章,不对,这明明就是情书嘛!接着看下去,哦,原来是王小波的一本杂谈集。你可以把它看成韩寒整理博客出版《草》一样,王小波的书信和杂文整理成了一本书——《人为什么活着》。看完之后,收获颇丰呀。虽说这本书依旧没有回答我内心深处的“为什么活着”的问题(当然,我也没指望看着一本书就明白),但是还是解答了我很多的困惑,在某些问题上我可以理直气壮的面对了。

先说作者王小波。我是通过韩寒知道这个人的(发现好书的一个不错的方法就是看看你喜欢的作家都读些什么书)。之前凭名字的感觉还以为这是一个像韩寒一样的年轻的作家,也没有去查他的资料。看完这本书之后才知道,作者已经去世,是经历过“文革”的前辈。插过队,对文革时期的很多事情都很有看法。学理科,但是个人觉得他的文笔相当不错,文风相当幽默。出国留过学。这是我看完书之后对他的了解。

这本书中的文章大多在95年左右发表,内容涉及对文革的批评,对中国文化的探讨,还有一些针砭时弊。作者的文字相当朴实,甚至有些“可爱”。谈起什么都毫不避讳,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观点。

比如国学,中国的“孔孟文化”。王小波就能站在自己的角度说说自己对于这种文化的感情——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孔子在一本正经的说着大废话。必须得给个赞!从小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其实从来不理解,字面太幼稚,往深处想又实在没有什么好想的。但是大家都不敢说,因为这是“传统”,你要是批评这个,那接下来讨论的就该是“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种种了……

关于人为什么活着。王小波在书中多次表示:如果有一个时代所有问题都明了,人们对一切都有了认识,那么我宁愿生活在这个时代之前。“探索”是人们活着的动力,了解事物的本质是人类的天性。同时,也看的出来王小波倡导活得快乐。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擅自将作者的观点总结为:思考,不断探求,幸福,爱情(包括性爱),有趣。他不反对一些在“高雅”的角度看来比较庸俗的东西,比如性。人们应该正当的寻求幸福,而不是虚伪的不承认这些事情。

文中谈及的问题至今仍然存在,用诙谐的语言揭露了一些很不好的传统,在这些问题的认识上给我的启发很大。以我的语言,仅能概括一二,不如直接抄来做的读书笔记(全部本人摘抄手打)。

  • 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如平日,你和我说话像对自己说话一样,我和你说话也像对自己说话一样。说吧,和我好吗?
  • 他们还有个罪名是“追星族”,鬼迷心窍,连杨振宁、李政道、李四光是谁都不知道。据我所知,这三位先生的学问实在高深,中学生根本不该懂,不知道学问,死记些名字,又何必要?更何况记下这些名字之后屈指一算,多一半都入了美国籍,这是给孩子灌输些什么?

//现在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呢,我们太流于形式了,政教必须分离!

  • 我现在所教的数学,你们也许一生都用不到,但我还要教,因为这些知识是好的,应该让你们知道。

//所以好好学好学校教的各种知识吧!

  • 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某种程度的单调,机械是必须忍受的,但是思想绝不能包括在内。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的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行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
  • 假如说,思想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方面,那么,出于功利的动机去改变人的思想,正如为了某个人的幸福把它杀掉一样,言之不成理。
  • 人既然活着,就有权利保证他思想的连续性,到死方休。
  • 假如我全盘接受,无异于请那些善良的思想母鸡到我脑子里下蛋,而我总不肯相信,自己的脖子上方,原来是长了一座鸡窝。

//不要盲目的接受任何不经过自己思考的信息!

  • 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智能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情了。
  • 我虽然这样想,但不缺少民族感情。因为我虽然不佩服孔孟,但佩服古代中国的劳动人民。劳动人民发明了豆腐,这是我想象不出来的。

//没有必要盲目的迷信传统。

  • 至于他的见解,也就一般,没有什么让人特别佩服的地方。至于他特别强调的礼,我认为和“文化革命”里搞的那些仪式差不多,什么早请示晚汇报,我都经历过,没什么大意思。
  • 至于他(指孔子)的思想,我一点都不赞成。有论家说他思维缜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他的基本方法是推己及人,有时候及不了人,就说人家是禽兽、小人;这股凶巴巴恶狠狠的劲头实在不讨人喜欢。至于说到修辞,我承认他是一把好手,别的方面就没什么。我一点都不喜欢他,如果生在春秋,见了面也不和他握手。

//其实我也这么想的……

  • 假如说,朱子是哲学家、伦理学家,不能用自然科学家的标准来要求,我倒是同意的。可怪的是,咱们国家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出不了自然科学家。
  • 如果说,这就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主要部分,那我就要说,这点东西太少了,拢共就是人际关系里那么一点事,再加上后来的阴阳五行,这么多读书人研究了两千年,实在太过分。我们知道,旧时的读书人都能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随便点出两个字就能知道在书中的什么地方,这种钻研精神虽然可佩,这种做法却十足是神经病。
  • 加入把人际关系和谐本身也当成需要,像孟子说的那样:行孝本身是快乐的,所以去行孝,当然就更是有病。
  • 罗素在讨论伦理问题时曾指出,人人都希求幸福。假如说,人得到自己希求的东西就是幸福,那就是言之成理;倘若说因为某件事是幸福的,所以我们就希求它,那就是错误的。
  • 正常的性心理是把性当作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但不是全部。不正常则要么不承认有这么回事,要么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想。
  • 总的来说,学习一事,在人家看来快乐无比,而在我们眼中则毫无乐趣,如同一个太监面对后宫佳丽。

//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
  • 是啊是啊!我宁可做个苏格拉底那样的人,自以为一无所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也不肯做个“智慧满盈”的儒士,忍受这种无所事事的煎熬!
  • 我也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而且我也有答案,自以为经得起全球知识分子的之一,那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 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里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老舍跳入太平湖的年代。
  • 我对国学的看法是:这东西实在厉害。最可怕之处就在那个“国”字。顶着这个字,谁还敢有不同的意见?这种套子套上脖子,想把它扯下来是枉然的;否则也不至于套了好几年。它的诱人之处也在这个“国”字,抢到这个制高点,就可以压制一切不同意见;所以它对一切想在思想领域里强取豪夺的不良分子都有莫大的诱惑力。
  • 真古迹使人留恋之处,在于它经历沧桑直至如今,在它身边生活,你才会觉得历史至今还活着。
  • 某种样子的文章对我来说不可取,决不能让它从我笔下写出来,冠以我的名字登在报刊上。以小喻大,这也是我对生活的态度。
  • 其中就包括了吃大苦、耐大劳,“存天理、灭人欲”;而苦和累这两种东西,正如莎翁笔下的爱情,你吃下的越多,他就越有,“所以两者都是无穷无尽的了!”
  • 说什么身体在受罪,思想却变好了。全是昧心话。说良心话就是:身体在受罪,思想也变坏了,变得更阴险,更奸诈……
  • 宋明理学就是例子,理学盛行时,科学不研究,艺术不发展,一门心思都在端正男女关系上,自然没什么好结果。
  •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Leave a comment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